番号鸽

当前位置: 番号鸽 番号鸽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学生活动

青耘志 | 解码二十四节气:天地节律中的农耕智慧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25-10-29    浏览次数:


天地节律,农耕密码——解码二十四节气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理解古人智慧与现代农业的关联,1024日,一场主题为“天地节律,农耕密码——解码二十四节气”的科普课在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精彩开讲。番号鸽 “听秾说”科普团队的志愿者们以生动的内容、鲜活的案例,带领同学们走进二十四节气的世界,感受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碰撞。


2F5AA


(一)走进二十四节气

课堂伊始,主讲人上官维慎通过“节气连连看”互动环节,让同学们清晰掌握了四季节气的特点:立春标志春季开端,惊蛰“春雷乍动醒万物”,夏至是“白昼最长的一天”,霜降始现霜冻,冬至则迎来“白昼最短”……结合太阳黄经运行规律,解释二十四节气“每15度一节气、均匀分布全年”的科学依据,并带领大家齐诵《二十四节气歌》,让节气知识在朗朗声中深入人心。


 


(二)农业生产的“小闹钟”

1.小麦

主讲人首先以二十四节气时的天气气温变化为切入点,向同学们介绍了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业生产“小闹钟”的重要作用。随后以小麦的生长变化为例,讲解冬小麦在二十四节气各个节点的不同变化,搭配生动清晰的图解,向同学们展示了小麦生长的全过程,使同学们理解二十四节气在小麦生产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2.大豆

为了进一步扩展二十四节气的“闹钟”作用,主讲人表明二十四节气的“闹钟”作用在大豆生产中同样显著,“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大豆在清明时土壤解冻后播种,早播能躲过伏旱;立夏时豆苗破土,白露时大豆叶片变黄脱落,联合收割机进场;寒露时东北晚熟品种收割,豆茬地适合种冬小麦……一个个贴合实际的生长节点,让同学们直观理解古人如何通过节气把握播种、管理、收获的时机,甚至提前防范“寒露风”、“倒春寒”等灾害性天气。


 


(三)节气与现代农业的碰撞

关于“科技时代是否还需要二十四节气”的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激烈讨论。主讲人通过对比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给出了清晰答案:现代农业的温室大棚、智能温控、卫星遥感等技术,解决的是“如何高效执行”的问题;而二十四节气作为自然规律的浓缩表达,回答的是“执行什么、为何执行”的底层逻辑。如今,借助农业气象大数据,节气已从固定时间点变为可动态调整的时间窗口锚点,完成从“看天”到“知地”的深化,让节气智慧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


59C62


(四)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意义

课程最后,主讲人总结二十四节气的双重意义:它既是古人“天文规律与自然物候结合”的智慧结晶,指导农业生产数千年;也是融入生活的文化符号,冬至吃饺子、清明踏青、霜降进补等习俗,连接着人与自然的情感。“继承节气文化,不是回到过去,而是用科学打开智慧大门,用实践赋予时代活力。”

本次科普课堂,主讲人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向同学们揭示了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此次科普课不仅让二十四节气知识“活”了起来,更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与此同时,志愿者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极大的乐趣,他们成功地帮助同学们打开了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大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感知周围环境与科学生活之间联系的浓厚兴趣。从节气知识到文化传承,从知识传递到兴趣激发,这堂科普课实现了双向的成长与收获。未来,愿我们继续循着节气的脚步,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持续萌发,结出更多连接生活与科学的美好果实。